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辽宁> 要闻 > 正文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来源:新华网2023-02-17 11:14

  新华网沈阳2月16日电(刘舒马诗卉)春节假期过后,丹东火车站人来人往,满载当地草莓的泡沫箱子,几乎成为每位返程旅客的“标配”。

  “丹东草莓又大又甜,特别好吃,这次我也买了几箱,带回去给亲友尝尝。”在候车室候车的旅客张鑫说。

  丹东东港是我国第一批北方冬季草莓产地,距今有近百年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总结出一整套标准化草莓栽培技术规程,保证了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也让个大饱满、味美多汁的丹东东港草莓成为一张闪耀的城市名片。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图为丹东东港草莓。新华网 马诗卉 摄

  地理优势成就小“莓”好

  东港市位于辽东半岛东端,地理位置独特,全境通过了国家绿色环评。优越的生态条件为草莓生长创造了极佳的环境,也造就了东港草莓良好的口感与优异的品质。

  “市场上大家看到的九九草莓就是‘红颜’草莓,是东港市率先从日本引回的草莓新品种。”据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兆彤介绍,北纬39-42度之间是国际公认的优质水果区域带,东港地区就处在这个纬度带内。其次,东港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量充沛,市内还分布着42座水库,为草莓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和优质的水源。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图为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在对草莓进行数据记录。新华网夏铭阳 摄

  经过多年发展,东港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草莓产业科技服务支撑体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率全国领先。

  “为了改善草莓品质,生产过程当中,我们将鱼蛋白、生物菌肥、氨基酸、腐殖酸等优质有机肥充实到土壤当中,减少了化肥的用量,草莓口感就会更好,也让消费者吃得更安全更放心。”姜兆彤说。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图为辽宁草莓科学技术研究院工作人员。新华网发

  以“莓”为媒 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走进东港市的一家草莓生产加工厂,草莓的清香扑鼻而来。几十名工人正熟练地根据每颗草莓的重量、外观、成熟度进行分类,一颗颗饱满的高品质草莓被整齐码放在托盘上,不久后,它们将被打包装箱,销往全国各地。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图为采摘工人们在草莓分拣车间忙碌着。新华网 夏铭阳 摄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图为采摘工人们在草莓分拣车间忙碌着。新华网 夏铭阳 摄

  “我们的草莓生产加工厂里不光有分拣工人,还有村里的种植户。目前,东港市有10万余户农民从事草莓生产,草莓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60%以上。”东港市草莓协会会长马廷东表示,作为连接政府及种植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东港市草莓协会不断引领东港草莓产业向上发展,不但提升了草莓的品牌价值,还带动了周边的老百姓创业就业。

乡味|东港草莓:大棚里的鲜甜“红颜”

图为东港市草莓生产加工基地。新华网 夏铭阳 摄

  据丹东东港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衣晓伟介绍,多年来,东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草莓产业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全力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商贸为一体的新的草莓综合体,促进东港草莓产业转型升级。

  截至目前,东港市草莓占地面积发展到20.1万亩,年总产量31.6万吨,产值63亿元。全市10%的设施草莓用于本地鲜果销售或加工,剩余90%经包装后销往国内许多城市。

  “近年来,东港草莓已经从鲜果的初级加工向产品的深度研发方向发展,相继研发出草莓酒、草莓干、草莓果脯、草莓蛋糕、冰点草莓、草莓酱等衍生品。”衣晓伟说:“下一步,东港市将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持续抓好‘三品一标’,促进草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让东港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

+1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

  • 西康高铁全线20座隧道全部贯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团队发展了“漂浮策略”和“维度定制”相结合的新策略,如同给二氧化钛穿上了“水上行走鞋”,赋予了材料可漂浮于中性水溶液表面的特性,为塑料转化提供了极具竞争力的替代方案。
2025-05-14 09:44
通过将筛选出的诗词逐一标注,提取时间、地点、诗人身份、情境语义等信息,研究团队逐步建立起一个横跨1400年的“长江江豚诗词数据库”,并确定724首提及长江江豚的作品。
2025-05-14 09:43
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未来全球雪旱发生频率将成倍增加,其中暖雪旱将成为主导类型。
2025-05-14 09:41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和西南大学的科学家找到了柑橘黄龙病的抗性基因,“柑橘癌症”有了破解方法。
2025-05-14 09:39
除了嫦娥六号带回的月球样品,其拍摄的着陆区高清图像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着陆点的地质细节和土壤来源。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嫦娥六号降落相机序列图像、全景相机近景立体图像等数据,构建了一套高精度的着陆区地形数据集。
2025-05-14 09:36
近日,多奈单抗注射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开出全国首方,引发广泛关注。
2025-05-13 09:55
这场堪称检验船舶前期设计建造工程的“期中考”,将进一步验证大型邮轮在设计、工艺、生产准备、总装建造等阶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
2025-05-13 09:28
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逐年递增,目前全国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8.67亿吨,可收集量为7.33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8.3%。
2025-05-13 09:26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会同相关部门统筹推动全国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发展。
2025-05-13 09:25
东北大学数字钢铁全国重点实验室,是致力于我国钢铁行业“由大到强”的科技“领跑者”。
2025-05-13 09:23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获悉,5月11日21时27分,长征六号甲(又名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遥感四十号0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5-05-12 10:15
人们常说,人类对火星表面的了解甚至超过对地球海底的认知。研究团队收集了约4.4万次深海潜航的数据,包括载人深潜器、遥控及自主潜水器的作业记录,并据此绘制了一张潜航活动分布图。
2025-05-12 10:12
人工智能(AI)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能够自主进行天体生物学研究的系统——AstroAgents,用于研究宇宙生命学科的起源。
2025-05-12 10:10
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人工智能发展在发挥多方面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2025-05-12 10:05
5月8日,第27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正式开幕。
2025-05-12 10:02
“君子慎独,不欺暗室。”坚守学术诚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科研人员安身立命之本
2025-05-10 22:50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