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北京,这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更在于那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之美、精致之韵与极致之光。即日起,京社科推出「京致」栏目。「京致」栏目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以“京”为核心,以“致”为追求,带您了解北京文化符号,一起在细致中发现韵味,在精致中感受优雅,在极致中触碰智慧,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灵魂。
“兔儿爷摊子,层层叠起,状如宝塔。”如清代《燕京岁时记》所载,如今北京街头巷尾,兔儿爷随处可见。它既不是普通的兔子,也不是高高在上的神明,而是以一种极具烟火气的“爷”的姿态,深深扎根于北京文化脉络之中。
售卖兔儿爷的摊子 图片来源:《新京报》
兔首人身、披甲持药,兔儿爷承载着老北京人的童年记忆与文化信仰。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一民间瑰宝,看其如何演化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注脚,从匠人指尖跃然纸上,成为北京人心中独一无二、亲切又特别的“爷”。
01 “兔”的形象选择
中国古人对月亮的崇拜,为兔儿爷的诞生埋下伏笔。周代“朝日夕月”的祭祀传统中,月亮被视作生命轮回的象征;汉代《淮南子》记载“月中有桂树,树旁有玉兔捣药”的神话。
佛教传入后,月光菩萨画像常伴玉兔,道教典籍则赋予其“祛病消灾”的神格。多重文化交融下,玉兔逐渐成为月神的世俗化身。
玉兔捣药(山东嘉祥县南武山出土) 图片来源:美术报微信公众号
但真正让玉兔走下神坛的,是北京民间的一则动人传说:某年瘟疫肆虐,嫦娥派玉兔下凡为百姓送药。为不露身份,玉兔向韦陀菩萨借了金盔甲,完成任务后却因太累,坐在庙门前的旗杆下睡着了。
百姓感念其恩,因其盔甲形象便尊称它为“兔儿爷”。但玉兔与月亮同属太阴,具有女性特征,实则“兔儿爷”应为“兔儿奶奶”。
在老北京的民间传说里,玉兔还可以变化成种种不同的形象:时而是卖油的婆婆,时而是算命的老翁,在民间的形象或男或女,所以出现了“兔儿爷”和“兔儿奶奶”两个样子,最后索性让他们成为一家。
每年中秋,人们都会请一尊兔儿爷回家,守护家人,次年中秋前再送走,寓意一年的灾病随之而去。
兔年生肖兔儿爷 图片来源:新华社
北京民俗专家王作楫曾指出:“兔儿爷的形象融合了神话传说与民间智慧,既神圣又接地气。”可以说,兔儿爷的“兔”身份,既是神话的延续,也是民间信仰的创造。
02 “爷”的身份跃迁
那么这只兔子,为何被尊称为“爷”?这背后隐含着北京特有的文化密码。
明清时期,北京民间盛行供奉神灵,而“爷”是对神灵的尊称。这种称谓体系折射出京城独特的信仰生态:关公被称为“关老爷”,财神被唤作“财神爷”,连土地神也有“土地爷”的称呼。据《北平风俗类征》记载,晚清时期前门地区曾有“七爷庙八爷庙”,供奉着各类人格化的神灵。这种“爷”文化,反映了北京人对神灵的敬畏与亲近。
清兔儿爷(两件)故宫博物院藏
兔儿爷的“爷”称号,正是这种文化的延续与创新。它不同于传统神像的庄严肃穆,而是被赋予市井气息——或跨虎如武士,或踞莲台似菩萨,更有持捣药杵作悬壶济世状。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染上鲜明色彩。”这种亦庄亦谐的形象,恰如老北京人“神人同乐”的处世哲学。那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的歇后语,更是将神灵拉入胡同的烟火气中,与百姓生活相映成趣。
小游客与真人扮演的戏曲造型“兔儿爷”合影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微信公众号
每逢中秋,北京的兔儿爷市场销量颇为乐观,清代杨静亭有诗《都门纪略·中秋》曰:“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争摆兔儿山。”
小贩们或在兔首上塑起“平三套”“元宝头”“苏州撅”“两把头”等各种发型;或是模仿一些具有妇女象征意义的行为,如“抱小孩”“洗衣服”“撑伞闲游”“纳鞋底”,通过外貌和行为以表现出有别于兔儿爷的兔儿奶奶。
兔儿爷与兔儿奶奶
03 泥塑的艺术升华
兔儿爷的形象为何以泥塑为主?这要从北京的传统手工艺说起。泥塑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兔儿爷作为北京泥塑的代表,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精髓,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艺人张旺在工作室制作泥塑作品 图片来源:京报网
泥塑兔儿爷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从选土、和泥到塑形、上色,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的精心雕琢。比如,制作兔儿爷的泥土必须选用细腻无杂质的胶泥,经过反复捶打后才能使用。上色时,匠人们会用天然颜料一笔一笔勾勒,确保每一尊兔儿爷都栩栩如生。这种手工制作的“温度”,不仅让每一尊兔儿爷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让人感受到传统手工艺的精巧魅力。
图片来源:北京纪事微信公众号
每年中秋前夕,东四牌楼下总见匠人支起“兔儿爷案子”,匠人们在胡同里现场制作兔儿爷,孩子们围在一旁,看着一块块黄土在艺人手中变成活灵活现的兔儿爷,这种互动不仅展现了手工艺的独特魅力,也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
可以说,泥塑不仅是兔儿爷的物质形式,更是其文化灵魂的体现。在泥土的质朴、匠人的巧思与孩子们的目光中,兔儿爷的故事得以延续,北京的文化记忆也得以永存。
至于“兔子”为何成了“爷”?答案已然清晰:泥胎金甲的“兔儿爷”,是月宫神话与市井烟火的完美结晶,是神灵人格化的生动注脚,更是传统手工艺的温度传承。
无论岁月如何变迁,这只兔子始终以“爷”的从容姿态,承载着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见证着文化血脉的绵延。
作者:熊娇 施钰 宋昕阳(实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