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实验室和课堂“双向奔赴”
首页> 地方频道> 教育 > 正文

让实验室和课堂“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03-24 08:39

  重庆多措并举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

  让实验室和课堂“双向奔赴”

  “原来免疫细胞是这样围剿癌细胞的!”近日,记者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看到,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科学城中学校的学生正通过高分辨率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微环境——这是金凤实验室获批“科普重庆共建单位”后每月“公众开放日”的典型场景。

  自2022年投用以来,金凤实验室不仅承担科研攻关任务,更将服务一线科研战线的部分仪器向青少年开放,累计惠及千余名学子。

  这背后是重庆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要求“用好科普基地、科研院所等资源,打造‘实验室里的科学课’新范式”。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市每年从全市遴选100余名高中生、30余名初中生进入高校、实验室和科技场馆,在科研导师指导下开展“微课题”研究。

  在重庆市渝中区二十九中“蚂蚁梦工场”,学生们用3D打印技术复原恐龙化石模型,这个由高校提供技术支撑、企业捐赠设备的校园创客空间,已培育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126项,其中3项获全国奖项。

  重庆高新区科学城第一实验小学的探索则更具系统性。依托“尖峰计划”构建“基础+拓展+拔尖”三级课程,联动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组建“高校导师+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团队,年均开展30余项科创实践。

  在重庆,实验室与课堂的“联姻”早已突破校园围墙:重庆自然博物馆将“镇馆之宝”马门溪龙骨架开发成增强现实(AR)互动课程,学生们挥挥手就能让恐龙“复活”;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将基因编辑技术转化为中学生物实验教具,学生用移液枪模拟“基因剪刀”操作。

  “为什么空间站能在失重环境下工作?”在重庆八中的“院士课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将天宫空间站的工程难题转化为趣味物理问题,引发学生“头脑风暴”。

  这样的“院士课堂”如今在重庆已实现常态化开设:该市组建300余人的科学家导师团,建立院士专家工作室42个,开发“人工智能伦理”“量子计算启蒙”等前沿课程1600余项。“科学家不仅要写论文,还要会‘翻译’——把实验室语言变成孩子的‘科学密码’。”一位参与课程设计的教授感慨道。

  校家社协同机制更让科学教育“破圈”生长:渝中区构建“1+N+X”课程体系,把社区科普馆变成“第二课堂”;人和街小学学生在重庆市科技馆用VR“解剖”航天器;巴蜀中学与校外科研院所开设“未来科学家夏令营”,与家长、学生共同完成水质检测课题。

  登录“科普重庆”云平台,九龙坡区小学生戴喆戴上VR眼镜“穿越”到三峡电站核心区,观察“每个螺栓的奥秘”。这个整合了862所学校资源的数字平台,让城乡学生共享2300门精品课程。

  重庆还从评价机制方面入手给中小学科学教育引入源头活水:建立科普职称体系,评定100名正高级、1500名高级科学教师,设立“科普特级教师”岗位;推出“科技副校长”制度,实现“让硬科技软着陆、让小学生懂前沿”。

  重庆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将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先行先试,着力探索出一条可复制的“科教育人”新路径。(本报记者 杨国良)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假期攻坚 京西筑通途

  • 大桥飞架入“云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6月1日起施行。
2025-05-06 10:03
中国气象局日前发布《极地气候变化年报(2024)》。
2025-05-06 09:51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介绍,一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7675万千瓦,同比增长21%,约占新增装机的90%。
2025-05-06 09:39
1865年,生物学家孟德尔在奥地利宣读了其豌豆研究成果《植物杂交实验》,为经典遗传学大厦奠基。
2025-05-06 09:35
近年来,中山大学围绕“主体、基础、应用”三个层面,在广州、珠海、深圳三校区布局人工智能相关学院,集聚近20个学院共同构建大智能学科教育体系。
2025-05-06 09:28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加载更多